威華股份溢價收購大股東關聯資產
2019-03-05 09:53:14 來源:投資者網
2月18日晚,廣東威華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重組預案,公司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盛屯集團、盛屯貿易、福建華閩、前海睿澤、東方長豐等股東持有的四川盛屯鋰業100%股權,并通過后者間接獲得金川縣奧伊諾礦業的75%股權,交易暫作價9.23億元。
四倍高溢價收購關聯方資產
盛屯鋰業的核心資產是其所持有的金川奧伊諾礦業有限公司75%的股權。《投資者網》了解到,奧伊諾礦業已取得四川省金川縣業隆溝鋰輝石礦采礦權和四川省金川縣太陽河口鋰多金屬礦詳查探礦權。根據官方數據,奧伊諾礦業鋰礦資源儲量為礦石量654萬噸,含氧化鋰84456噸等。盛屯鋰業稱,奧伊諾礦業投產后產出的鋰精礦將用于上市公司子公司致遠鋰業鋰鹽產品的生產,能有效保障致遠鋰業的原材料供應,完成上市公司業務向新能源材料板塊-鋰鹽產業鏈上游礦山資源的延伸。
按照威華股份(002240.sz)的說法,此次收購意在布局上下游產業鏈。然而,《投資者網》梳理發現,此礦區目前還處于礦區建設階段,尚未正式投產,收購標的2017和2018年度營業收入均為0,歸母凈利潤分別為-3535.45萬和-763.26萬,處于虧損狀態。
盡管如此,威華股份仍對盛屯鋰業100%股權的給出了6億元的預估值,評估基準日未2018年9月30日。同時,經交易各方初步協商,考慮到評估基準日后標的增資3.23億元,盛屯鋰業100%股權暫作價9.23億元。
根據公告,交易標的凈資產賬面價值1.12億元基礎上,評估增值404.88%。然而,《投資者網》研究發現,標的主要礦區位于四川西部,當地基礎設施差,道路不暢。對比已有的鋰礦收購案例,天齊鋰業(002466.sz)收購銀河鋰業增值2.39倍、贛鋒鋰業(002460.sz)收購江西鋰業增值2.58倍,此次交易的核心資產奧伊諾礦業尚未投產,四倍的溢價明顯偏高。
值得一提的是,這還是一筆關聯交易。交易方之一盛屯集團為威華股份的控股股東,其實控人閩商姚雄杰同時也是上市公司實控人。
背后的操盤人
閩商姚雄杰可謂是資本市場的老人,目前手控盛屯礦業(600711.sh)和威華股份兩家上市公司。
《投資者網》查詢公開資料發現,姚雄杰出生于1967年,福建連江人。根據天眼查資料,姚雄杰擔任法定代表人的企業有1家、擔任股東的企業有3家、擔任高管的企業有7家、擁有92家企業的實際控制權。
早在2004年,姚雄杰還曾被選為ST宏智((600503.sh))董事長。他旗下的盛屯礦業,也是A股市場上少有的歷經7次更名的公司,2011年更名的“盛屯礦業”已經算是使用時間較長的一次。
2017年6月,威華股份原實控人李建華將上市公司10.49%股權,對應的表決權等權利委托給盛屯集團行使。自此,姚雄杰取得了威華股份的控制權。
此次威化股份收購盛屯鋰業,也不是姚雄杰第一次將非上市資產,置入到關聯上市平臺中。
去年9月,盛屯礦業擬以6.50元/股,向盛屯集團等非公開發行股份及支付5.2億元現金,作價21.39億元購買其持有的四環鋅鍺合計97.22%股權。
熟練的操作手法,產業鏈聯動的市值故事,對未投產資產給予高溢價,姚雄杰和威華股份似乎信心滿滿。上市公司如何處理好交易成功之后的必然發生的內部關聯交易,無疑將成為未來市場關注的重點。
突擊入股
《投資者網》翻閱資料發現,此次收購案發布之前,威華股份董事長王天廣參投的基金突擊入股了盛屯鋰業。
根據資料顯示,去年10月,盛屯鋰業的股東只有福建華閩、聚源鋰能兩家。其中兩個股東持有的股權分別為40%、60%。
之后威華股份公告稱,前海睿澤、福建華閩和東方長豐合計向盛屯鋰業增資3.2億元,認購盛屯鋰業新增注冊資本4837.50萬元。
增資后,聚源鋰能、福建華閩、前海睿澤、東方長豐分別持有標的39.02%、29.27%、29.54%和2.17%的股份。
此后聚源鋰能(盛屯集團全資子公司)退出,將股權轉讓給盛屯集團、盛屯貿易,股權最終變為盛屯集團、盛屯貿易、福建華閩、前海睿澤、東方長豐分別其持有其31.98%、7.05%、29.27%、29.54%、2.17%股權。
根據國家企業信用信息系統的公示信息,前海睿澤的股東分別是廖衡勇和睿澤資管,睿澤資管還是其執行事務合伙人。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睿澤資管的股東方有王天廣和盛屯集團,出資比例分別為45%和29%。睿澤資管的實際控制人王天廣正是威華股份的董事長。
董事長控制的基金突擊入股,又有怎樣的利益考慮呢?
值得一提的是,《投資者網》查詢Wind數據發現,威華股份與盛屯礦業的實控人姚雄杰分別質押其持有兩家上市公司股票的99.15%、95.19%。如果再將這一數據和去年10月前海睿澤(盛屯集團持有其29%的股權)、福建華閩、東方長豐帶著3.2億突擊入股盛屯鋰業,以及姚雄杰此番借用上市公司平臺高溢價收購未投產的關聯資產聯系起來,不免讓人疑惑,這筆交易究竟為了誰?(思維財經出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