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指重回3000點 宏觀政策“積極” 市場期望證券法修改優化A股生態
2019-12-18 09:49:36 來源:第一財經
滬指連漲三日,突破3000點;創業板站上1800點,創出2019年新高。
“A股接連上漲是多方面因素導致。”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對第一財經記者稱,包括經濟發展的外部不確定性大幅緩和、國內經濟數據改善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20年經濟工作等。
“外部環境改善是一個方面,會帶動投資者提升風險偏好,但投資者對股市看好的核心支撐,還是來自中國經濟內部已經出現的向好變化。”方正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胡國鵬認為,12月份以來多項經濟數據呈現改善,這種邊際變化是行情的重要支撐點。
從資本市場內部來看,證券法四審在即,注冊制改革穩步推進,證監會也在多渠道推動上市公司質量提升,A股市場生態的改善正在潛移默化間發生。
宏觀政策“積極”
A股市場自上周五開始出現連續上漲,截至12月17日收盤,三大指數全線上揚,滬指上漲1.27%,報收于3022.42點,北向資金凈流入88.06億元。
胡國鵬認為,市場演繹的邏輯正從政策預期到經濟企穩,而經濟的變化是股票市場的基礎。
今年8月份以來逆周期政策加碼,包括8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切實降低實際融資利率、9月份央行全面降準50BP(基點),10月MLF(中期借貸便利)利率下調,11月份央行降低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同時財政部下發1萬億的專項債額度等等。
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召開,又讓市場看到更多信心。“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的基調還是偏寬松的。”胡國鵬稱。
隨后,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中國證監會等相繼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精神。人民銀行會議稱,做好明年的金融工作,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突出多項重點工作。
首先是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要靈活適度。包括,加強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促進貨幣信貸、社會融資規模增長同經濟發展相適應。注重以改革的辦法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進一步降低民營小微企業社會融資成本,提高貨幣政策的效果。同時要突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進一步改善信貸結構,加大金融對制造業和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融資等等。
銀保監會會議表示,將改進和完善小微和民營企業服務,疏通貨幣信貸傳導機制,促進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發揮開發性、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的作用,支持國家重大戰略和重點工程。優化信貸供給結構,增加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比重,支持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等等。
證監會會議表示,將在國務院金融委的統一指揮協調下,緊扣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線,加強資本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加快推進資本市場全面深化改革落實落地,努力打造一個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
政策層層加碼進行逆周期調節,效果也在經濟數據上得到體現。
12月16日,統計局公布了2019年1~11月經濟數據。11月工業增加值增速6.2%,較10月明顯回升,并創下5個月新高,反映工業生產明顯改善。同時,基建托底投資趨穩,消費回升并創短期新高。
經濟數據回暖,機構集體看多。國泰君安近日發布2020年度全球經濟展望稱,中美第一階段協議簽署后,貿易摩擦不升級苗頭已現。另一方面,對于經濟主體信心的影響上,基建短期來看可能將是決定性因素之一,明年上半年在財政充當主力階段,年初的基建投資發力是否出現“超預期”將是市場預期修復與否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經濟未來兩三個季度穩定在6%的增速是有一定支撐的。而且,經濟結構性優化正在發生。”胡國鵬對記者分析稱。
證券法四審在即
除了經濟基本面預期發生變化,資本市場本身生態也有望加快改善。
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資本市場工作提出明確要求,即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完善資本市場基礎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退出機制,穩步推進創業板和新三板改革”。
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將于12月23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委員長會議建議審議多項法律草案,其中包括證券法修訂草案。
證券法是資本市場的基本大法,涉及方方面面。自2015年4月初審至今,證券法修訂審議已經經歷四年時間。與二讀稿相比,草案三讀稿增加了科創板注冊制專節,并從證券的范圍、證券的公開發行、證券交易行為、投資者保護、證券監管等方面進行了修改完善。趕在注冊制授權到期之前,證券法終于迎來四年內的第四次審議。
關于證券法的修改,業內最關注兩大要點,一是為注冊制改革專門立法,意味著注冊制正式實施面臨更成熟的環境;二是加大違法處罰、提升違法成本,這將有利于減少市場違法行為,給投資者創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證券法修訂草案最早由十二屆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提請審議。2015年4月和2017年4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第二十七次會議分別對修訂草案進行了兩次審議。
其間,根據國務院提出的議案,2015年1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了授權國務院在實施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中調整適用證券法有關規定的決定,為在證券法全面修改工作完成前推進股票發行制度改革提供了法律依據;2018年2月,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三次會議又做出決定,將上述授權期限延長了兩年至2020年2月29日。
“授權一季度就要到期了,預計注冊制在創業板落地也有望在一季度實現。”一位業內人士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科創板實行注冊制,實際上證明投資者對注冊制的接受程度是比較高的。創業板實行注冊制,讓更多優質企業上市,同時配合嚴格的退市制度,讓更多劣質公司退市,其實可以為投資者買到好公司創造條件。
多舉措提升上市公司質量
上市公司是實體經濟的“基本盤”,也是股市行情的基礎支撐。投資者投入股市的真金白銀,本質上是投進了上市公司。
而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就成了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一項根本性工作。增量上,以注冊制改革優化上市入口,向證券市場提供更多優質公司;存量上,加強市場監管,完善退市機制,推動優勝劣汰,讓好的公司能夠獲得更多的資源配置。
“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健全退出機制”,也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明確要求。
證監會隨后在學習精神時表示,將綜合施策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完善推動上市公司做優做強的制度安排,暢通多元化退市渠道,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晴雨表”功能。
證監會上市部副主任孫念瑞17日對此做出更詳細解釋。他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是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的重點工程,也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重要標準。增量入口改革、存量出口改革、基礎制度改革和監管方式四項改革措施,已經在推進。
其中,增量入口改革方面,主要是上市端,科創板試點注冊制平穩開局,建立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持續監管制度、機制。
其次,存量出口改革方面,主要是退市端。2019年年初至今,通過多種渠道實現退市18家:其中,主動退市1家,以面值退市為主強制退市9家,以重組出清資產方式退市8家,退市家數創近年之最。
孫念瑞解釋稱,退市本身不是目標,是盤活資源、倒逼改革的有效手段。從科創板來看,首次建立了凈利潤+主營業務收入的綜合類退市指標。這意味著過去瀕臨退市的公司靠賣房、賣資產、財政補貼等非經常性損益,簡單拼湊甚至虛構利潤保殼成為歷史。
這些經驗下一步也有望將在創業板注冊制改革中得到推廣。孫念瑞還稱,在上市公司監管四項改革的基礎上,證監會近期印發并實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行動計劃》,力爭通過3—5年的努力,使上市公司質量有較大提升。
關鍵詞: 證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