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姐妹在廢品堆里“創館”:村里沒圖書館 我們就撿一個
2019-05-10 10:22:13 來源:工人日報
“村里沒有圖書館,我們撿一個!”
——小姐妹廢品堆里的“創館之路”
斑駁的土墻,原生態的泥土地,沒有一件像樣的桌椅,一張久經歲月侵蝕的木桌,手寫的詩詞貼在墻上——這是位于河南周口市太康縣楊廟鄉陳莊村的圖書館原來的模樣。“館長”是一對未成年的小姐妹,藏書不過100來冊,但卻是全村留守兒童們最愛光顧的地方,館內的圖書都是她們一本一本在廢品中撿回來的“珍寶”。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由當地媒體大河報捐建的“大河圓夢書屋”在小姐妹家中正式掛牌。目前,中建三局已對小姐妹家的圖書館完成裝修升級,如今的圖書館看起來更加明亮整潔,閱讀環境大為改善。
連日來,作為農民工子弟,這對來自國家級貧困縣的小姐妹,因為渴望多讀書、讀好書“撿”出了一個小小的圖書館而受到社會關注。
12歲的姐姐叫吳楠楠,10歲的妹妹叫吳適可,今年一個上初一,一個讀小學三年級。因為姥姥身體不好,需要人照料,姐妹倆打小就跟隨母親生活在姥姥家,姥姥常年需要看病吃藥,再加上沒有其他經濟來源,一家人的日子過得很是拮據,為補貼家用,姥姥經常帶著姐妹倆外出撿垃圾。
“這些書最開始都是她們一起撿垃圾的時候撿回來的,一本本擦干凈、收藏好。”姐妹倆的舅舅陳純新介紹說,因為自己熱愛文學,喜歡去舊書攤買書,所以可能對兩個孩子有影響。因此,姐妹倆在四五歲時偶爾跟外婆出去撿廢品,每次看到書都會撿回家,慢慢書就多了起來,而小伙伴中也有人常常跟她們借書。
看到這種情況,姐妹倆和家人商量后,從家中幾間破舊的房中,收拾出一間專門放置這些圖書,供村里的孩子看,圖書館就這樣成立了。每逢節假日和星期天,孩子們都會自發聚集到這里讀書。
由于妹妹吳適可有嚴重眼疾,姐姐吳楠楠就承擔起圖書館的“管理”工作,每當有人看完圖書,她就會及時接過圖書,歸類并擺放整齊,儼然一副館長模樣。
在這對留守姐妹的故事被河南當地媒體報道后,幾乎每日都有全省各地的圖書寄過來,加上吳楠楠原本收藏的圖書,已經有近萬本。
“他們給我捐的這些書有很多都是我之前想看卻沒有的,非常感謝他們。”吳楠楠說,“現在有了這么多的書,我會和妹妹一起做圖書管理員,把來借書的小朋友的名字登記好,讓他們可以在這里看,也可以拿回家看,還要提醒他們要保護好那些書,讓這個小小圖書館在村里發揮作用。”
太康縣教體局、婦聯以及楊廟中心校分別給小姐妹倆送去了共計1000多本圖書和嶄新的桌椅板凳。萬城商貿太康壹家人公益團負責人陳家濟也及時組織公益團成員,給小姐妹捐了4000元善款,準備用于治療吳適可的眼疾。
事實上,小姐妹辦“圖書館”的故事,也折射出中西部地區鄉村留守兒童圖書閱讀率不足的現實問題。
據第十五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我國0~17周歲未成年人圖書閱讀率、閱讀量城鄉差異非常明顯,農村未成年人的閱讀率低于城鎮未成年人10.3個百分點,這既有農村家庭閱讀氛圍不強,閱讀習慣欠缺的原因,也有農村閱讀資源不足的原因。
也有調研顯示,在貴州、四川、河南等地的一些鄉村學校,超過71%的受訪者表示家庭藏書低于10本,接近20%的孩子家里一本藏書都沒有。與此同時,不少地方的鄉村少年兒童特別是留守兒童,由于面臨父母缺位、隔代教育、缺少玩伴和寄宿制度等各種客觀情況,往往很容易陷入“手機病”“網游癮”的泥淖。
有專家指出,中西部地區鄉村振興過程中,政府應該加大對鄉村閱讀資源的投入,打造以農村校園圖書館為代表的一批鄉村閱讀平臺,逐步改變農村少年兒童缺少圖書、閱讀量偏低的狀況。
本報記者 余嘉熙 本報通訊員 董君亞
編輯:張馨予
關鍵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