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基金去年八成權益虧損 規模上升兩核心人才流失
2019-01-25 09:17:44 來源:中國經濟網
2018年以來股市跌宕起伏,賺錢效應減弱,受此影響,萬家基金公司也沒能交出一份令投資者滿意的成績單。根據中國經濟網記者統計,萬家基金公司旗下成立于2018年之前且能夠取得可比數據的權益類基金共有31只,但其中24只基金2018年以虧損收場,占比近八成。
萬家瑞隆(003751)與萬家臻選(005094)這兩只基金2018年跌幅均超過20%,排在該公司權益產品跌幅榜前兩名。而從累計收益來看,這兩只基金同樣墊底,截至2018年12月28日收盤,其累計收益分別為-18.82%、-22.07%,累計單位凈值分別為0.8118元、0.7793元。
2018年初,萬家基金公司11%國有股權轉讓項目在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啟動網絡競價程序。如果此次股權轉讓成功,萬家基金公司的管理層將持有萬家基金4.9%股權。但最終管理層未能如愿。
在股權轉讓一事塵埃落定后,萬家基金兩位主力基金經理先后離職,2018年8月15日,高翰昆因個人原因離職,卸任15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2018年11月9日,“一拖六”基金經理卞勇也因個人原因離職。從兩位離職基金經理的資料來看,都是長期從事投研工作且均在離職前管理多只基金,同時已經做到公司總監或副總監級別的主力型人員,核心人才流失對萬家基金來說必然影響頗深。
八成權益基金2018年虧損 萬家瑞隆頻換重倉股領跌
在A股市場的震蕩行情下,萬家基金公司2018年收官戰打得并不漂亮。Wind數據顯示,該公司旗下成立于2018年之前且能夠取得可比數據的權益類基金共有31只,但其中24只基金2018年以虧損收場,占比近八成。其中,跌幅超過10%的有13只基金,跌幅超過20%的有2只基金,分別是萬家瑞隆、萬家臻選。(李榮 康博)
萬家瑞隆以23.92%的跌幅排在萬家基金公司旗下權益類基金2018年跌幅榜首位,該基金成立于2016年11月30日,其近2年、近1年及近半年的階段漲幅分別為-14.39%、-21.76%、-15.16%,截至2018年12月28日收盤,該基金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為-18.82%。
萬家瑞隆在成立后的近1年時間內凈值雖緩慢增長,但漲幅十分有限,直到2018年初其凈值才突破1.1元,但該基金累計單位凈值最高時也僅有1.1620元。自2018年4月起,隨著A股市場回調,該基金凈值也逐漸震蕩下跌,并于2018年6月首次跌破1元,而截至2018年12月28日收盤,其累計單位凈值僅余0.8118元。
從管理規模來看,萬家瑞隆成立時的初始募集規模為3.00億元,隨后翻倍增長,到2017年一季度其規模已增加至6.10億元,但2017年二季度期間該基金規模迅速縮水89.95%至0.61億元,之后又減少至0.11億元。2018年以來該基金規模繼續縮水,截至2018年底其規模僅余0.07億元,已連續6個季度規模低于清盤線5000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從現有披露數據來看,萬家瑞隆90%以上資產均為機構持有,故2017年該基金規模驟降也是機構撤資導致。
具體到2018年的業績表現,萬家瑞隆僅在一季度上漲7.91%,其余三個季度均為虧損狀態。其一季報顯示,該基金在1月中部分倉位參與了藍籌股行情,主要持倉以地產、航空和保險為主。2月底則布局了部分中小創板塊,其中以計算機、傳媒、軍工和智能制造為主。恰逢中小創板塊出現反彈,總的來看該基金一季度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然而自2018年二季度開始,萬家瑞隆對于A股行情的判斷則屢屢出現失誤。二季度該基金采取了均衡布局的策略,在藍籌股中布局保險和航空,在成長股中持有以新能源汽車、計算機、軍工和智能制造為主的板塊。但從實際走勢上來看,二季度期間僅醫藥板塊走出了獨立上漲行情,該基金重倉的相應板塊則波動較大,收益遠低于預期,該基金也于二季度下跌14.31%。
進入2018年下半年,萬家瑞隆再次積極調倉換股,三季度該基金主要重倉白酒、地產、銀行等藍籌類個股,還開始布局基建板塊、農業個股。到了四季度則減持了白酒類個股,重點布局地產、基建、農業等板塊。不過,無論如何努力調倉換股,受所屬板塊下跌拖累,該基金下半年業績始終沒能抬頭,三、四季度該基金分別下跌5.42%、13.00%。
如此大動靜的調倉換股與其基金經理頻繁變更有關,中國經濟網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雖然成立不過兩年之久,但僅在2018年萬家瑞隆便經歷了三任基金經理。數據顯示,2017年8月16日至2018年3月14日期間,該基金由高翰昆和李文賓共同管理,由于一季度該基金表現向好,兩人的任職回報也較好,為10.90%。
2018年3月15日后,高翰昆退出,該基金轉由李文賓獨立管理,直到2018年9月17日,但此期間該基金業績下滑明顯,故李文賓的任職回報為-21.71%。2018年9月18日至今,該基金交由劉洋獨立管理,期間業績繼續下挫,劉洋的任職回報為-5.35%。
高翰昆2009年7月加入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研究部助理、交易員、交易部總監助理、交易部副總監,于2018年8月15日因個人原因離職。李文賓2010年7月至2014年4月在中銀國際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工作,擔任研究員職務。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在華泰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工作,擔任研究員職務。2015年11月進入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工作。劉洋曾任中國建設銀行洛陽分行國際業務部業務人員、宏源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部研究員、沃勝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研究員、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研究部研究員、基金經理助理等職。
中國經濟網記者注意到,萬家瑞隆與萬家臻選不僅2018年表現最差,從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來看,這兩只基金同樣墊底。萬家瑞隆、萬家臻選成立以來的累計收益分別為-18.82%、-22.07%,分列萬家基金公司權益類產品累計收益跌幅榜第二名、第一名。此外,該公司還有3只權益基金也累計虧損。
管理層持股戰略受挫 兩位主力基金經理離職
根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原名為天同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于2002年8月23日正式成立,于2006年2月20日正式更名為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該公司屬于券商系基金公司,在2018年以前,其股東分別為中泰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新疆國際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0%;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持股11%。
但是在2018年1月22日,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通過山東產權交易中心將其持有的萬家基金11%的國有股權進行掛牌轉讓。
在隨后的2月24日,萬家基金第二大股東新疆國際實業發布公告,決定與上海樸承企業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樸承”)組成聯合體,共同參與萬家基金股權的競購。其中上海樸承競購股份490萬股,國際實業競購股份610萬股,分別占萬家基金總股本的4.9%、6.1%。萬家基金公司的管理層對于想要得到自家股權的愿望非常迫切也非常普遍,倘若這次聯合競拍成功,國際實業在萬家基金的股權比例將上升至46.1%,而管理層也將持股4.9%。
根據天眼查數據,上海樸承成立于1月23日,也就是山東省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將11%股權掛牌的第二天,其注冊資本金為9000萬元,實際控制人名單中清一色為萬家基金高管層的名字,如萬家基金董事長方一天出資2150萬元,出資比例高達43%。
另外,萬家基金總經理經曉云認繳400萬元,負責萬家基金投資管理的副總經理黃海、督察長蘭劍以及另一名副總經理李杰也分別認繳400萬元,其余股東分別認繳250萬元,其中包括知名基金經理莫海波。由此可以看出,萬家基金公司的管理層對于想要得到自家股權的愿望非常迫切也非常普遍,倘若這次聯合競拍成功,國際實業在萬家基金的股權比例將上升至46.1%,而管理層也將持股4.9%。
但事與愿違的是,2月26日,國際實業再次發布公告,根據山東產權交易中心的安排,2018年2月24日,國際實業履行了網絡競價程序,但未成交,國際實業已向山東產權交易中心申請退回保證金。這同時意味著,作為聯合競價人的萬家基金管理層同樣鎩羽而歸。
雖然至今沒有確切消息,但根據此前媒體的報道,齊河眾鑫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齊河眾鑫投資”)成功拿下萬家基金的11%股權。信息顯示,齊河眾鑫投資成立于2004年11月,法定代表人張光武,注冊資本1.11億元。公開信息顯示,作為一家自然人投資控股的山東籍公司,齊河眾鑫投資以企業自有資金對外投資。劉鋒、林旭艷分別持有齊河眾鑫投資51.84%、48.16%的股權。
股權轉讓一事雖然塵埃落定,但對于萬家基金內部卻似乎留下了“一道傷疤”。2018年8月15日,萬家基金披露了一組基金經理變更公告,公告中表示,高翰昆于2018年8月15日因個人原因離職,卸任萬家頤達保本混合(519197)、萬家鑫瑞純債A(003518)、萬家瑞舜靈活配置混合A(005317)等15只基金的基金經理一職,包括8只混合型基金、5只債券型基金和2只保本型基金。
公開資料顯示,高翰昆于2009年7月加入萬家基金,歷任研究部助理、交易員、交易部總監助理、交易部副總監,并且完全是萬家基金自己培養起來的基金經理。在任期間,高翰昆業績表現良好,最佳基金回報率曾達到71.45%。
2018年11月9日,“一管六”基金經理卞勇因個人原因離職,資料顯示,卞勇2008年進入上海雙隆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任金融工程師;2010年進入上海尚雅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從事高級量化分析師工作;2010年10月進入在國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歷任產品開發、專戶投資經理助理等職務;2014年4月進入廣發證券擔任投資經理職務;2014年11月進入中融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擔任產品開發部總監職務;2015年4月加入萬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任量化投資部總監、基金經理等職。卞勇在任職期間的最佳回報為33.00%。
從兩位離職基金經理的資料來看,都是長期從事投研工作且均在離職前管理多只基金,同時已經做到公司總監或副總監級別的主力型人員,他們的離去對萬家基金來說無疑是核心人才流失的結果。
從近幾年萬家基金公司的規模變動看,該公司的總體規模穩步攀升,而且從固收和權益產品分別來看,也均呈現上漲態勢。不過在這樣的規模增長情況下,投研“老將”的離去以及人員的年輕化為今后的業績埋下了隱患。
天天基金網顯示,該公司目前有基金數量100只,基金經理人數16人,人均管理基金數量超過6只,壓力可謂不小。而且目前已經有7人的管理基金數量超過了10只,但從管理經驗上看,最短的竟然還不到一年,并且還是兼有債券和混合跨類型基金。
而從這16位基金經理具體的任職時間看,其中9人不足兩年,12人在三年以下,一只如此年輕化的團隊,在需要經歷足夠多牛熊轉換行情才有可能為投資者管理好理財業務的基金行業,似乎并不能讓投資者放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