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億“家底”砸入,百億私募紛紛“危機式跟投”,誰在主導這場空前自購潮?
2022-05-21 05:50:00 來源:華爾街見聞
百億私募大佬們真的“拼”了!
資事堂獲悉:截至4月中旬,宏觀策略私募凱豐投資持有自家產品的金額高達10億元人民幣,占到當時這家機構受托資產規模近6%。
這幾乎是業內金額最高的私募機構自購(持有)金額了。
由于私募產品面向特定客戶,信息披露機制各異,外人很難搜尋到管理人跟投的具體信息。
但今年市場遭遇意外波動后,百億私募紛紛亮出自購金額,與持有人一同面對黯淡時刻。
量化交易機構注資金額居前,包括九坤投資、幻方量化、靈均投資等,出手都是上億元“加持”戲碼。
傳統的主觀選股型私募選手,年內自購金額普遍在一億元及以下,但也并不容易了。
這場“轟轟烈烈”的自購潮背后,仍有太多疑問待解!
01
私募家底曝光
今年3月份以來,A股波動顯著,市場情緒一度悲觀,諸多機構旗下產品凈值回撤創歷史記錄。
出于穩定持有人信心等原因,私募管理人紛紛發布公告決定自購自家基金。
如上圖所示,資事堂依據公開信息梳理了部分百億私募的自購情況。自購金額位居首位的是凱豐投資。
這家百億私募曾披露:截至今年4月13日,公司自有資金持有旗下產品共計76066.52萬份。
資事堂了解到,凱豐自購基金份額當時折合市值接近10億元人民幣。
此外,三家頭部量化私募——九坤投資、幻方量化和靈均投資,分別自購3.6億元、3.5億元和1.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中旬九坤投資還稱除了自購以外,未來將采用每月定投1000萬元的方式,申購旗下股票型資管產品,定投周期為3年。
主觀多頭私募也公開披露自購情況。
希瓦資產、寧泉資產、石鋒資產、景林資產和漢和資本紛紛掏出超1億元自購旗下資管型產品。
資事堂還注意到,百億私募中也有以個人名義參與自購的情況。
5月9日,董承非加盟睿郡資產后發行首只私募產品,他決定運用不少于4000萬元的個人資金認購這只新產品。
5月18日,正心谷資本創始人林利軍透露:此前旗下投研團隊、員工和他本人在旗下產品的跟投金額超過2億元,他本人和投研同事決定繼續追加3000萬元。
02
“10億家底”是多是少?
如上文所述,凱豐投資以10億元自有資金投在旗下基金中,這個投入占到管理總規模的6%。
凱豐投資成立于2012年,創始人吳星以期貨投資起家,曾任中國國際期貨農產品部經理、新湖期貨深圳營業部總經理、中信期貨總經理助理兼產業中心總經理。近幾年凱豐投資開始轉型宏觀策略,從商品、期貨拓展至股票、債券資產。
據私募排排網,截至今年5月13日,凱豐投資代表產品收益為-16.36%。
單看近10億元的持倉金額,這是目前公開信息中基金管理人持有自家產品規模最大的紀錄。
以凱豐投資200億規模來計算,每年管理費1.5%(未剔除尾隨傭金,未包括業績提成給),跟投的10億元相當于三年的名義固定管理費之和。
陽光私募行業迄今才幾個三年,這個力度目前看,很可以!
進一步來說,近10億元自有資金包含年內新跟投的部分,但還是能看出這家機構對后續行情的看好。
03
自投額度還有“提升”空間
但如此這樣的比例,在行業內似乎還并沒有太多仿效。
再以寧泉資產為例。
這家私募最新管理規模達400億元。據該機構披露的公告:截至4月26日管理人共計持有旗下基金約2.1億元。
換言之,寧泉資產使用自有資金跟投的比例不及最新管理規模的1%。
再看看其他幾家主動選股機構,似乎也大都如此。
自購比例略高的可能有1%,較低的可能連0.5%都沒有。
從管理費角度看,這幾乎是就相當于以當年管理費收入在跟投,實屬“進可攻、退可守”了。
04
歷史上自購“誠意”缺缺
但回顧私募行業歷史,如今可能已經是一線私募行業自購的高峰。
回頭看,2019年-2020年指數型牛市、2021年結構型牛市中,甚少出現管理人跟投公告。
這可能有兩個原因:
1、當時頭部私募不愁賣,銷售規模大幅增長,無須和持有人聲明太多“捆綁”投資。
2、客觀上,由于規模增長太快,很多私募機構等收入還未跟上,也沒有足夠的實力來跟投
當然,可能還有個節外生枝的理由,就是私募機構早期的運營邏輯,主要是牛市擴張,熊市收縮,沒有太多的長線規劃。
而恰恰是過去兩到三年的市場整體培育,使得3年、5年持有期產品頻頻發行,而這種產品類目的推出,大大提升了投資者在熊市、震蕩市對投資者服務的需求,也倒逼了更多的機構在底部和低位,頻頻對外發聲、出手增值,穩定持有人信心。
05
自購“信息披露”亦制度化
毫無疑問,管理人有“跟投”是對投資人利益是正向激勵作用的。
但也有更多的持有人呼吁,相關的自購信息“公開”、“透明”、“規范”。
比如,投資者購買私募基金時,能否及時了解到管理人跟投機制的合同條款。
相當部分銀行券商渠道,在代銷私募新發產品時,會要求管理人進行自有資金跟投,這些信息可以充分披露。
再比如,部分私募基金公布的是自購計劃,甚至是定期點投的計劃,這部分資金是否真正落實,應該及時披露。
也業內觀點認為:管理人的自有資金跟投狀況,真正有信服力的證明來自基金托管機構,未來托管機構是否有義務出具相關的公告信息?
私募管理人亟待有兩點機制化的“售后服務”:
1)每次新發行產品,均需要自有資金跟投,并設置較長的封閉期,與持有人實現風險共擔。
2)資金跟投后,托管機構需要確認,并向持有人公開披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