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天眼”在喀斯特地貌上支起“大鍋” 積了水不會被壓垮嗎?
2021-01-21 14:55:28 來源:新華社
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天坑、峰叢,容易被流水侵蝕而形成峻峭多變的景象。“中國天眼”就落戶在貴州平塘縣一個名叫大窩凼的喀斯特洼坑里。在這樣的地方支起一口世界上最大的金屬“大鍋”,穩嗎?
從航拍照片看峰叢之中的“天眼”,沒覺得這口“大鍋”有多大。但真把它裝滿水的話,全世界每人可以分到4瓶500毫升的水。
“中國天眼”全稱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口徑就是它主動反射面的直徑。
它的圈梁、索網和支撐饋源艙的6座高塔就用掉1萬多噸鋼材。反射面總面積為25萬平方米,相當于30個標準足球場那么大。盡管反射面板才1毫米厚,也用掉2000多噸鋁合金。
到了雨季,“大鍋”里積了水不會被壓垮嗎?
不會。“大鍋”跟人一樣有“汗毛孔”。為了讓它雨天能暢快呼吸,工程師給它鉆出數千萬個小孔。
水全部積到“大鍋”底下,不會破壞圈梁和索網嗎?
不會。因為在喀斯特山區,水像漏斗一樣滲得快。如果是人工挖的坑,一下雨就變成水庫了,可喀斯特洼坑的巖石透水性好。
一般人不知道,大窩凼下面50多米深的地方,有貴州最大的地下河——大小井巖溶地下暗河,雨水基本從暗河流走。為了防止極端暴雨時地下河水位上漲,工程技術人員又沿洼地底部開鑿泄洪隧洞,從根本上消除了洪澇風險。
“利用天然的喀斯特洼坑作為臺址”,恰恰是“中國天眼”工程建設的三大技術創新之一。
射電望遠鏡穩不穩,還有一個重點在于“眼珠”——饋源平臺要穩。
美國阿雷西博望遠鏡的饋源平臺重達1000噸,經年累月風吹日曬,支撐的鋼索沒扛住老化,2020年12月發生斷裂,導致平臺垮塌。
而“中國天眼”采取輕型索支撐饋源平臺方案,把饋源艙減重到30噸,通過并聯機器人二級調整,在降低建造成本、提高安全性的同時,實現毫米級高精度定位。
輕型、柔性、并聯饋源支撐系統,也是“天眼”三大技術創新之一。這些技術創新,確保了望遠鏡在觀測運動中穩如泰山。
關鍵詞: 中國天眼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