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證金產品業務指引將出 多數券商觀望待變 對收益率并不很敏感
2020-01-03 09:54:18 來源:上海證券報
上證報近日獲悉,有關券商(現金管理類)保證金產品的業務指引或將于近期出臺。據了解,監管層目前就此已形成了初步方案。
作為大集合改造的一部分,指引將對保證金產品的存續產生何種影響?有券商人士向上證報表示,其與監管溝通后形成的預期是:“產品按照貨幣市場基金管理,或將不能提取業績報酬,轉而以收取增值服務費的形式獲得收入。”
靜待指引
在上一輪的資管業務創新中,各家券商對開發保證金產品熱情很高,基本上是“各家一只”,大大小小的券商保證金產品遍地開花。然而,隨著大集合改造啟動,規模龐大的保證金產品群體也進入了“整改倒計時”。
但目前,對于保證金產品怎么改、何時改,多數券商仍然選擇“按兵不動”。
原因何在?一是保證金產品規模在大集合的整體規模中占據較大比重。“目前產品只接受老客戶參與,雖然不能新增客戶,但對產品規模沒有設限。所以對我們來說,能做一點是一點。這塊對我們的增收影響很大。”有券商人士坦言。
“雖然知道肯定要改,但是能晚則晚。日程上安排了容易改造的權益類、債券類大集合產品先行改造,報監管審批,保證金產品嘛,打算先放一放。”這位券商人士表示。
二是,到底該怎么改?券商們心里也沒底。
目前,在券商的大集合產品業務收入中,業績報酬占比較高。
業內普遍關心大集合公募化改造后,業績報酬計提方式是否會發生重大變化。去年1月,各地方證監局向券商下發了大集合詳細對標公募的規范指南。而當時的指南明確,將維持現狀,提出:一方面,可待公募基金業績報酬專項規范出臺后,再行調整;另一方面,后續在大集合產品變更注冊為公募基金時,將按照投資者利益最大化原則,合理設定業績報酬計提基準與比例。
“當時留下了一定的政策空間,對有關產品業績報酬的規定怎么制定,券商比較敏感。而目前有望推出的保證金產品指引,大概率會給出具體規定。”前述券商人士稱。
從更高的層面看,監管的標尺將是統一的。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特聘研究員董希淼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監管的總體思路是防范風險事件的發生,無論是券商、銀行還是公募基金,資管新規里強調同類產品遵循的監管規則得基本一致。這利于構建更公平的競爭環境,減少監管套利。
風光不再?
按現狀,券商能從保證金產品中收取浮動“業績報酬”,遠高于從其他現金管理型產品收到的管理費。而且,經多年發展,一些保證金產品已積累起了一批忠實粉絲。不過,較高水平的業績報酬提取,也導致投資者到手收益明顯縮水,因此引來詬病。
一般而言,券商會對這類產品設定一個業績比較標準,當收益率超過業績比較標準后,計提比例不等的業績報酬,低至30%,最高則能達到100%。
對此,有券商人士表示:“如果改造后不能再提取業績報酬,則對我們來說,運作這類產品的動力就會減弱。如果再遭遇收益率持續下降,則產品很可能會被清盤。”
此外,有券商資管人士分析稱,券商保證金產品的申購贖回波動較大,資金穩定性差,且投資久期較短。對比銀行、公募的同類現金管理產品,其整體安全性和投資收益略低。
“保證金產品如出現流動性缺口,管理人也必須補足。如果在交易時間,有投資者向券商申請快速取現,券商就得用自有資金先行墊付。因此,對流動性管理能力提出了不小挑戰。預計流行性差的此類產品可能將漸漸消失。”郵儲銀行高級經濟師卜振興對上證報表示,按目前的投資范圍、杠桿要求、久期約束等方面的規定,預計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規模和收益會出現明顯下降,但仍將有一定的市場。主要原因在于:客戶有短期閑置資金管理的需要,同時,現金管理類產品安全性較高的特點也會吸引部分客戶。
從資金使用效率看,相比能實現T+0當天到賬的公募貨幣基金和銀行現金理財,券商保證金產品一般實行T+1到賬。但即便如此,還是有投資者表示,更看重交易的便利性,因為券商保證金產品能夠實現股市賬戶閑置資金的自動轉入轉出,“不用專門去操心”。
卜振興也表示,券商保證金產品主要對接的是股市投資者,他們對收益率并不很敏感。因此保證金產品作為市場中為短期閑置資金定制的投資方式,在改造后仍將有其存在價值。(朱琳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