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監管趨嚴 同業存單發行量不減反增
2019-01-11 13:29:51 來源:北京商報
盡管同業業務監管趨嚴,但是銀行對同業存單的發行熱情依舊不減。北京商報記者統計,截至1月10日,已有超180家銀行公布了2019年的同業存單發行計劃,申報額度合計近12萬億元,其中,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以6800億元的備案額度并列“狀元”位。此外,從各家商業銀行的計劃發行量來看,與2018年相比未見收縮,甚至部分銀行增持了發行量。分析人士指出,在嚴監管趨勢下,雖然申報額度不減,但是整體的規模增速已經放緩,預計2019年銀行更傾向于增加長期限的同業存單發行量。
超180家銀行公布發行計劃
新年伊始,各家銀行相繼披露同業存單計劃。根據中國貨幣網數據顯示,1月10日,有6家銀行公布了2019年同業存單發行計劃,申報額度合計2090億元,其中申報額度最大的是貴州銀行,計劃募集1000億元;其次為威海市商業銀行,申報額度為540億元;云南紅塔銀行和廣東南海農商行計劃發行額度均為200億元。
北京商報記者根據中國貨幣網披露的信息統計,截至1月10日,已有185家銀行公布了2019年同業存單計劃,申報額度合計11.92萬億元。其中,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的計劃發行量并列“狀元”位,均為6800億元;光大銀行和民生銀行并列“榜眼”,同業存單申報額度均為6000億元。在國有銀行中,目前只有工商銀行和交通銀行公布了今年同業存單計劃,備案額度分別為2000億元和42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與2018年相比,今年同業存單申報額度并未見收縮,甚至部分銀行有所提升。例如,招商銀行、平安銀行、中信銀行的申報金額均為5000億元,持平2018年水平;民生銀行的申報額度更是連續三年沒有發生變動;交通銀行的申報額度較2018年增加了700億元額度;北京銀行的申報金額也較2018年提升了500億元的額度。
根據交通銀行的發行計劃,該行2018年積極拓展同業存單業務,存單余額大幅度增長,募集的資金主要用于信貸投放,支持實體經濟發展。2018年全年,交通銀行共發行同業存單260期,合計5347億元,其中3個月期限占比最大,為55.38%。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金融分析師楊慧敏認為,同業存單是銀行負債的重要組成部分,2019年的計劃發行量不減也反映了銀行在負債端的壓力依然較大。同時,監管指標的壓力主要在短期(3個月以內)的同業存單上,銀行在2019年或會調整期限結構,減少短期限的同業存單發行,增加長期限的同業存單發行量。
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工程系主任劉澄認為,這反映了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對資金的渴望,急需通過同業拆借或者發行同業存單的形式來解決資金負債不足的問題。
實際發行冷熱不均
雖然計劃發行量不減,但是同業存單的認購情況出現明顯的差異化。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同業存單一般都能夠足額認購,但是部分城商行、農商行時常遭遇認購“不達標”的尷尬境況。
根據Wind數據粗略統計,1月以來已有超50只同業存單未獲得足額認購,其中有的同業存單實際認購額度甚至低至一成。例如,某南方地區城商行,1月8日發行的同業存單,計劃發行量為5億元,但實際認購量僅為0.5億元,該存單期限為一年,參考收益率3.2%。另一家城商行1月9日發行的同業存單認購量達到半數,該同業存單期限9個月,利率3.15%,計劃發行10億元,實際發行5.5億元。
“認購情況出現差異,也意味著投資者對中小銀行的不認同,因為中小銀行存在著較大的風險,很難達標。同時在嚴監管的情況下,中小銀行的資金都比較緊張,可能部分銀行的負債率偏高,經營比較困難,資產質量堪憂,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發行了同業存單,認購的積極性也不踴躍。”劉澄說道。
此外,各家銀行對于同業存單發行金額的態度不一。例如工商銀行去年申報額度有2000億元,但是只累計發行了6期,金額合計87.3億元,截至2018年11月末同業存單發行余額為零。不過,申報金額為6800億元的興業銀行,截至2018年11月底共發行557期,發行總量為11967.9億元。
業內人士指出,一般而言,對負債不算穩定的中小銀行來說,同業存單兼具“補充負債缺口”和“獲取套利收益”的雙重功能,在中小行負債規模擴張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麻袋研究院行業研究員蘇筱芮認為,傳統國有銀行或者大型股份制銀行在吸收存款方面擁有天然優勢,對驟然收緊的監管政策擁有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而在過去,中小銀行依賴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積累了諸多風險,在去杠桿的宏觀大背景下,同業業務急劇收縮,負債端承壓較重,因此相比之下,機構持有中小行同業存單的意愿不足。
未來傾向于長期限存單
事實上,自2018年一季度監管機構將部分銀行同業存單納入MPA考核以來,銀行大規模發行同業存單的現象逐步降溫,2018年整體的同業存單發行量增速較2017年放緩很多。
根據Wind數據統計,2017年全年同業存單的計劃發行量為15.2萬億元,較2016年大幅增長約65%;2018年這一增速大幅放緩,當年申報額度為15.4萬億元,同比增長約1%。
而2019年同業存單的計劃發行量不減反增,也意味著商業銀行的攬儲壓力依然很大。
蘇筱芮認為,2019年同業存單計劃發行量未見收縮,這意味著發行方的需求還是相對比較剛性的,盡管自2018年初以來,央行開展了四次定向降準,向市場釋放萬億元流動性,但發行方在資金方面的需求仍剛性存在。
談及未來同業存單的趨勢,楊慧敏表示,銀行的長期負債壓力相對較大,且由于監管限制以短期為主,所以2019年銀行或會傾向于增加長期限同業存單來改善銀行負債結構。
“2018年5月,銀保監會修訂并發布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其中凈穩定資金比例、流動性匹配率等指標的界定,使得機構趨向于發行更加長期的同業存單來迎合監管要求。”蘇筱芮進一步指出,在監管限同業的背景下,銀行應當主動擁抱監管,調整及優化負債端結構,主動減小負債力度,扎扎實實做好傳統存款業務拓展工作。
劉澄表示,為了解決負債端的資金荒問題,商業銀行要化被動負債為主動負債,通過創新產品設計來豐富產品類型,尤其是要根據投資者的不同需求進行有針對性、差異化的設計,這一問題才能夠逐步加以解決。另外,銀行也要注意資產端和負債端有機匹配,不要盲目追求規模。
北京商報記者 崔啟斌 吳限/文 白楊/制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