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穿衣服人臉識別被看到?網友:平臺方理應提醒用戶注意保護隱私
2021-07-05 10:52:47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
7月3日,“人臉識別一定要穿上衣服”的詞條火上熱搜。有博主稱,人們使用App人臉識別功能時,攝像頭拍到的區域會全部被上傳,并可能被后臺的工作人員看到。而很多用戶誤以為人臉識別系統只會將人臉的部分上傳,于是在拍照時毫無顧忌,殊不知,人臉以外的部分也被攝像頭記錄下來,被別人看到。
對此,一位人臉識別技術公司的人士告訴記者,企業后臺人員能看到人臉識別圖像,這可能涉嫌違規。他透露,現在提供人臉識別技術的大企業和頭部企業都采用隱私計算技術,一般只給客戶提供脫敏特征碼用于比對,不會把圖像傳到后臺。
也有專家提醒,人臉識別上傳的圖像不只是人臉部分,而是攝像頭能拍到的全部區域,這應該成為常識。要避免這樣的尷尬,公眾需要提高對隱私泄露風險的認知。
不穿衣服人臉識別被看到?網友質疑平臺侵權
近日,教育博主@法小島發博稱,大家在使用App人臉識別功能時一定要穿衣服,因為“攝像頭不僅僅只采集被識別者人臉的一部分”。
下面的熱評也應和了博主這種說法,并且解釋了在生活中確實是有需要人工審核的情況:
圖片來源:微博
也有網友表示了質疑,博主也對此進行了解釋:
圖片來源:微博
另一條評論則稱“金融機構很多業務都要人工審核的”,同時也表示,“聽銀行的員工吐槽過,審核的時候看到過很多辣眼睛的畫面”。
隨后,一張“人臉審核的后臺”圖片流出,仿佛更印證了這種說法的真實性。
據數碼博主@長安數碼君稱,人臉識別時采集到的區域不僅僅是屏幕顯示頭部,而是攝像頭覆蓋的整個范圍都會上傳到后臺。上傳后會有審核人員看到。
如果是國家級正規APP倒無妨,但遇到的是一些第三方App或非正規APP,有可能會發生信息泄露的情況。
該博主也表示,有從事后臺審核的朋友對他說,在審核工作時:“經常會看到很多人在洗澡的時候、在和另一半抱在一起的時候、在沒穿衣服的時候、在進行各種奇奇怪怪動作的時候進行人臉識別。”
該話題引發了網友激烈討論,在眾多表達“震驚”和“社死”的言論中,更多網友開始質疑,軟件這樣做是否侵犯了用戶隱私,是否應盡到告知用戶使用風險的義務。
不少網友吐槽稱,自己在蹲廁所、躺被子里、光著上身等場景下使用過人臉識別,沒想到經歷了社死場面,現在只想換個星球生活。
在微博發起的一項有關“你有沒有在人臉識別的時候‘為所欲為’過”的投票中,3.2萬名網友中約有1.8萬名網友都選擇了“有”。
其實,早在去年便有博主提醒,需要人臉動態識別(比如眨眼、搖頭等)的APP,基本都是人工審核。
貸款軟件人臉識別需人工審核,曾幫警方破獲命案
正是因為部分APP的人臉識別需要人工審核,還幫警方破獲了一起命案。
2019年,有報道稱,一男子殺害女友后,借用女友的身份在網上申請小額貸款。但貸款APP要求人臉識別、對著屏幕眨眼睛,該男子只好放棄。
而此舉卻引起了網貸App后臺工作人員的注意,轉入人工審核時發現異常,在7秒的“活體識別”的視頻中,當事人無任何反應、脖子上也有勒痕、面部有淤青。工作人員懷疑申請人被害,趕緊報了警。
網友:平臺方理應提醒用戶注意保護隱私
對于此次微博網友的爆料,有部分網友對此事發出質疑,認為平臺方理應提醒用戶,人臉識別系統后臺人工審核時可以看到攝像頭全景。
“這都屬于侵權了,我們消費者的知情權呢?”除了感到“社死”外,不少網友認為這是一件“嚴肅的事情”,“感覺隱私被侵犯到”,甚至還有網友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方案,認為可以“在識別的下方用字提醒一下人們”。
其實,相關行業的工作人員“與其和朋友吐槽后臺審核畫面‘辣眼睛’,不如早些提醒用戶注意隱私”的呼聲占據了大多數。在此還是要提醒廣大網友,在日常生活中還是要關注個人隱私保護,注意攝像頭安全。若必須進行人臉識別的步驟時,務必衣著整齊,做到萬無一失。
同時希望所有具備“人臉識別”功能的APP能貼心的在頁面上進行提醒或告知用戶,在隱私方面同樣加強管理。
專家:相關領域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夠
對此,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網絡安全研究中心測評實驗室副主任何延哲則認為,“不穿衣服進行人臉識別被后臺看到”的問題的解決思路不在法規,而在每一個用戶。
他指出,網友對這件事的反應恰恰說明,相關領域的科普工作做得不夠。“人臉識別時上傳的圖像不只是人臉部分,而是手機攝像頭視野內的全部區域,這應該是一個常識。”
也就是說,人們進行人臉識別時,不論人臉框內還是框外,凡是在攝像頭范圍內的都會被拍到。
在何延哲看來,法規對企業有制約作用,但不能保證整個流程中沒有人違規。從技術角度來說,人臉識別的圖像被其他人看到的可能性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永遠沒辦法控制人的因素。不穿衣服的照片被后臺看到可能是公司管理疏漏,但對公眾來說,要明白風險并盡量避免這種風險,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方式。”他說。
(大眾網·海報新聞編輯 陳鳳祁 綜合自人民日報客戶端、電腦報、新浪微博、海報新聞等)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