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聰家電網怎么樣_慧聰網怎么樣-每日熱門
2022-10-29 09:31:34 來源:互聯網
慧聰網怎么樣(慧聰家電網怎么樣)
在今天,如果誰說想要建立一個比阿里巴巴還強大的商業帝國,那我們一定認為這個人瘋掉了。
(資料圖)
然而這話放在十幾年前的慧聰網身上,其實也同樣適用。
2006年,當時如日中天的慧聰網“一把手”郭凡生,做客央視2套的《贏在中國》欄目。
期間,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伙子竟然當場diss他,并直言,未來屬于阿里巴巴,而不是慧聰網。
為了避嫌,他還特意聲明,自己并不是給阿里巴巴打廣告,拋出這一觀點,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商業眼光。
而這一番言論,顯然讓郭總感到不爽,進而發出了一系列的靈魂拷問:
“我已經這么成功了,你都不相信我,你憑什么要他們信任你?而且你用別人的錢回答這個問題,我都已經這么成功了,你認為我還不行!是,我不行!這要讓歷史來說話,我已經這么成功了,你都不相信我,你憑什么要他們信任你——一個比我還不成功的人!”
不說別的,就單看這三次出現的“我已經這么成功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郭凡生內心對小伙子發言的抵觸與不滿。
然而現實是殘酷的,這位小伙子當年的預言實現了,阿里巴巴成功的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而慧聰網,若不是那個小伙子語言的視頻走紅,可能大多數人都不知道還有這么個企業存在。
其實早在1992年,那時的馬云還在做著自己的教師工作,而慧聰網就已經成立,算得上是國內最早的B2B網站,歷史企業用戶超過1500萬,業務領域覆蓋70余個。
在這家企業2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它最高光的時刻,要數2003年在香港成功上市,因此,慧聰網也成為了中國B2B電子商務最早的上市公司,企業市值最高的時候高達100多億港幣。
它比阿里巴巴早出生6年,這也是郭凡生最引以為傲的一點,因為這證明了他的眼光和商業判斷,所以他經常在各個場合表示:在中國所有做互聯網的公司里,我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但我是最老的。
然而更有意思的是,面對馬云這樣的后輩,郭凡生是真的沒有把他放在眼里。
我們都知道馬云那句著名的“我拿著望遠鏡也找不到對手”,當然,這話在今天看來并不是狂妄,反而是能表現出馬云在獨角獸紛紛崛起的世界里,那種既緊張又焦慮的心態。
而郭凡生對此卻不依不饒,經常嗆聲:“如果馬云打著望遠鏡都找不到對手,那慧聰成了什么?馬云能說出這種話,就是馬云他自己的無知。馬云不道歉,我還沒完。”
而且在淘寶剛剛起步的3年間,一直堅持不盈利的策略,郭凡生更是直言,馬云這個人瘋掉了。
不過這兩個人的恩怨,并不是今天的主題,我們常說,“當老鼠嘲笑貓的時候,身后必有個洞”,那么對于郭凡生而言,他和他的慧聰網,背靠著什么“洞”呢?
01.信息的優勢
慧聰網的前身是“慧聰國際咨詢”,在互聯網時代沒有完全降臨之前,有著非常強勁的渠道資源。
并且通過常年為中國資訊大全、研究院行業分析報告為客戶提供線上、線下的全方位服務,因此對于信息和數據,慧聰網是有著非常大優勢的。
要知道,互聯網時代,影響最大的一點就是消滅了信息差,所以,在當時,誰能壟斷信息,誰就是王者。
02.“買賣通”帶來的用戶粘性
和阿里巴巴一樣,慧聰網也有著自己的“阿里旺旺”,那就是“買賣通”。
在慧聰網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買賣通就成了它在網上交易的第一大軟件,而且慧聰網做的都是大件生意,其在線溝通幾乎都要依托買賣通來進行,因此,它也擁有非常不錯的粘合力。
03.標王時代的廣告迷信
作為一名從“標王時代”走過來的企業家,郭凡生深知,即便是剛剛迎來互聯網時代,很多人對于廣告的迷信仍然存在。
于是,慧聰網一改過去強調紙媒廣告的做派,在線上搞起了“標王”競爭,成為標王的企業可以在網站的首頁進行展示,并且以“月”為單位,讓各家企業都能夠參與進來,但說到底,這也就是搜索競價排名的一種變形而已。
郭凡生曾經放出狠話,表示慧聰網會用五年的時間,完成對阿里巴巴的超越,可是今天看來,慧聰網的市值,僅有阿里的1/500,豪言壯語褪去后,空留滿地的無奈。
也許,慧聰網在香港成功上市的時候,郭凡生并沒想到,轉型互聯網最痛苦的事情,就是會正面迎戰阿里巴巴。
從今天的視角來看,慧聰網在與阿里的角力中敗下陣來,雖然原因有很多,而且深入的分析下去,甚至會發現,某個看似不起眼的決策,卻引來了雪崩式的坍塌。
但是綜合看下來,慧聰網最大的問題,還是擺在了“營銷短視證”上。
什么是營銷短視證呢?簡單來說,就是不顧市場環境、不在乎用戶體驗,更不檢視自己的優劣勢,盲目的和對手競爭的情況。
在互聯網時代來臨之前,慧聰網的確手握信息和渠道資源兩大優勢,然而互聯網的到來,突然讓這個世界變得扁平化了,信息差被消滅,渠道被強大的線上所取代。
一時間,本以為能夠先人一步的慧聰網,瞬間從先手變成了后手,雖然做了網站,把一部分業務搬到線上,但其核心仍舊是依托線下業務,以及傳統的渠道來開拓市場。
而且,在各大企業都在紛紛爭奪用戶時,慧聰網仍然不愿意舍棄傳統的盈利項目,還是把賺顧客的錢放在首要位置。
這使它錯過了互聯網人口紅利最好的黃金階段,而他的對手阿里巴巴則是在這期間,扎實的打好用戶基礎,引來商家和消費者的雙重青睞,最終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線上電商生態。
今天我們都知道,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快”,也許你的產品沒有競爭對手好,但是你的行動一定要快,要盡可能的趕在競爭對手之前。
慧聰網的這兩波“致命節奏”,算是吞下了固步自封的苦果,它給自己五年的時間去超越阿里,卻忽視了這五年的時間,阿里的成長速度,已經直逼世界級企業。
其次,慧聰網的營銷短視證,還表現在對于用戶體驗的不周上。
也許是始終盯著阿里,導致最后自己的眼里只有阿里,用戶在哪?用戶的體驗如何?這些問題全都被拋在了腦后。
我在網上看了很多關于慧聰網的評價,其中大部分都是吐槽和抱怨的內容,比如頻繁的接到電話騷擾,業務員一直讓商家購買服務等等。
用戶體驗的缺失,對于一家平臺型和服務型的企業而言,其打擊是非常大的。
最后,慧聰網營銷短視證的問題,還出現在企業家身上。
當然,我沒有任何貶低郭凡生的意思,通過他個人的言行,以及和馬云言行的對比,你會發現,郭的言論,總是會激起人的“惡意”。
就像是在《贏在中國》節目中的那一席話,郭想要闡述的道理確實沒錯,的確,你都還沒有走上我的位置,就想要來預測的我公司的未來,大家的確沒有理由相信你 。
但是那一番話講出來,顯然變成了帶有人身攻擊性質的言論,如果換成是馬云,我覺得當天的對話,肯定不至于在今天被搬出來。
這也有可能是郭沒有預料到,在互聯網時代,口碑效應會發酵的如此迅速,他的那番說辭,顯然是起到了負面的“名人效應”,不僅沒有為企業加分,反而還激起了人們“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
其實整個事情看下來,我們不能說是當年小伙子的一口“毒奶”,才讓慧聰網敗下陣來,而且我在網上也沒有找到任何阿里巴巴針對慧聰網,單獨做的應對行動。
如果非要講個對錯出來的話,那么也只能說,在時代的浪潮席卷而來時,起步更早慧聰網顯然沒有做好應對準備,仍然固守先前的觀念,沒能在新時代里揚帆起航。
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就是這個道理吧。
關鍵詞:
相關閱讀